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重视和关注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是中国文学的时代要求

          重视和关注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是中国文学的时代要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作者 蔡世平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一

     今天,旧体诗词面临着两种境遇,一方面是旧体诗词创作活跃,创作队伍大。不仅中老年创作热情高,就是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也在创作旧体诗词。旧体诗词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。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,背诵唐诗宋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。另一方面旧体诗词几乎被完全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。新时期以来,人们不难发现,以《人民文学》《十月》《收获》《当代》等为代表的主流文学阵地,很少看到大方的、大气的、大块的刊发旧体诗词,有之,也只是表示性的、补白性的、照顾性的。即使像《新华文摘》这样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权威选刊,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也还没有发过严格意义上的当代旧体诗词。人们还会发现,标志当代文学创作成果的全国大奖,可以有小说、散文、诗歌(新诗)、评论甚至报告文学奖,但是唯独让旧体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缺席。这与全国美术大展和全国书法大展形成强烈的反差。在汉语世界,旧体诗词与国画与书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,应当是不成问题的,现在居然成了一个“问题”。人们还会发现,我们虽然有《中华诗词》这样一本国家级旧体诗词刊物,但各省、市的地方性诗词刊物,除吉林的《长白山诗词》、广东的《当代诗词》等几种外,大多没有全国统一的刊号。各地诗词社团每年也印一些诗词本本,但只限于社团内部和会员之间的交流、赠阅,更谈不上走向社会,与更多的读者见面。国家和各省、市的旧体诗词学(协)会,也没有像作家协会、美术家协会、音乐家协会一样进入文联体制,这实际上是对旧体诗词的倾向性歧视。全国有那么多文学刊物,却没有一本旧体诗词选刊。

    造成今天旧体诗词这种寒碜、尴尬局面的因素是复杂的。他的表层的、直接的原因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
    比如,旧体诗词创作队伍普遍的年龄偏大,致使旧体诗词作品缺乏应有的生气。在今天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,能够反映当代人生活的生动活泼的旧体诗词少之又少,更多的旧体诗词作品千篇一律,千人一面;陈词滥调,充斥其间;老气横秋,叫人不忍卒读。

    又比如,我们的主流媒体因为毛主席说过,旧体诗词难学,青年人最好不要学,就一直宣扬这个观点。而一些掌握了旧体诗词门径的先生们自以为了不得,把旧体诗词的平平仄仄搞得高深莫测,似乎是一门大学问,非常人能及。即便你懂得旧体诗词的一般作法,他也会师爷似的告诉你“易学难工”。致使许多年轻人心存畏惧,望而却步。这样就把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挡在了旧体诗词的门外。要知道一个没有年轻人广泛参与的文学艺术是不会有真正前途的。而与此同时,又有大量的“旧体诗词”出现在报纸版面上。这是因为一些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平仄,也就掌握了旧体诗词。他们把旧体诗词等同于“平平仄仄”。他们的诗词写作完全可以由一个公式来表达:几句时髦的口号+几个生僻字眼+平平仄仄=旧体诗词。旧体诗词剩下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。这更是倒了读者的胃口,也败坏了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。

    还比如,旧体诗词没有出现“精英写作”。各个门类都有各个门类的精英人物。文学艺术界的精英,他们的书写和表达形式,往往决定一个时期文学艺术的走向。李白、杜甫是唐诗的精英,苏东坡、李清照是宋词的精英,这是不言自明的。但新时期以来,人们没有看到或者说还没有出现旧体诗词的旗帜性人物。我想,即使已经产生了这样的精英人物,也因为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的充分肯定与宣扬,而事实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。在今天文学界的精英如:莫言、贾平凹、韩少功、铁凝、王安忆、张承志、余华、周涛、余秋雨等等,几乎都不写旧体诗词,更没有看到他们为旧体诗词说过一些建设性的话语。如果不是舒婷在几年前出了一本《影响我的200首诗词》的书,读者几乎不相信这些新时代的精英们还会去读老掉牙的旧体诗词。他们对今天旧体诗词创作更多的是负面影响。在这里,我丝毫没有诋毁他们的意思。这不是他们的过错,社会也没有理由要求他们一定要创作旧体诗词,为旧体诗词做一些什么。当然,今天的这些文学精英如果能创作一些旧体诗词,像鲁迅、郁达夫、钱钟书那样,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情。对他们要求高一点也属正常,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中华文明的土壤里成长、站立起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。他们为新时期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人所共知的。我以为,他们的文学成就,固然因为他们本身的才华出众,但也应当看到与主流文学阵地的集体塑造分不开,因为新时期中国主流文学阵地旗帜非常鲜明,那就是张扬主流文学,排斥旧体诗词。

    造成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,是新时期主流文学对诗歌本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性认识不足,或者说,主流文学急于同世界接轨,让先进的西方文学样式颠覆或是取代落后的古老的中国文学,从而完成五四以来尚未完成的中国文学革命。如先锋文学的大起大落就说明了这一点。这本身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不够成熟的一种表现。中国的诗歌经历了从诗经、乐府,到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。再到五四自由体,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。新时期的到来,全面的对外开放,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何人思想观念,大大刺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胃口,面对如此崭新的世界,旧体诗词看来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,那么就让它自生自灭吧。命当如此,有什么办法!但是,意味深长的是,正如先锋文学并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迅速繁荣一样,旧体诗词也并没有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死去。它还活着,活在汉语言世界里。今天还有不少人在写旧体诗词。而用网络、手机写诗词,针砭时弊,表达友谊和感情,差不多成为今天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二

    优秀的传统文化,具有永恒的魅力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应当得到当代人的尊重与珍视。在今天,旧体诗词得到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和作者的喜欢,是由汉语言本身独特的音节美、韵律美决定的。这种从汉语言文字直接产生、提炼出来的旧体诗词,犹如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花草,体现了“适者生存”的自然规律。只要汉语言没有根本改变,旧体诗词就一定会存在下去。这是毫无疑义的。辽阔的、深厚的汉语言文字体系,是旧体诗词赖以生存的土壤,亦如白居易的“原上草”,是“春风吹又生”的。旧体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,已经留存在汉民族的血液里,无论什么时候,它都会顽强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特征。旧体诗词从民间歌谣起源,经过了几千年的变迁而没有消亡,就足以说明问题了。中国还经过了几个北方少数民族王朝的统治,而且时间不短,但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旧体诗词依然保存了下来。在清朝,旧体诗词,尤其是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,清代因此被称为词的中兴时代,也能够说明这一问题。时代再怎么发展,改革开放再怎么深入,西方文化再怎么冲击,但是中国人吃饭还是用筷子,中国人说话还是短句子,中国人写文章还是方块字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。一厢情愿的去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,起码在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悠久、人口众多的国度是不可能的。何况旧体诗词还能自由进入世俗化的现实生活,传递当代人的感情信息。

    我这里丝毫不是说,旧体诗词是如何如何的了不得,可以和主流文学并驾齐驱,不相伯仲。旧体诗词因为本身的条条框框太多,架子太小,格局太小,是难以负载当代社会的重大题材的。它当然不可能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。在今天,主流文学就是主流文学,旧体诗词就是旧体诗词,这也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。主流文学和“支流文学”(姑且这么定义吧),同时流淌,才是一种健康的文学发展局面。今天,旧体诗词仍有它的表现空间。尤其是词,它在表达人的细微的、灵动的感情方面,具有相当的优势,这也是人们喜爱它的真正原因。文学样式不存在谁优谁劣。无论是小说散文,还是旧体诗词都要受到应有的尊重。一个成熟民族的文学,应当允许各种文体的平等、自由发展,犹如太阳的照耀对谁都一样。

    民间,是旧体诗词生存的肥沃土壤。旧体诗词的创作在民间,出路也在民间。因此,特别需要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学对旧体诗词这一块的关注,引导它朝着一个好的健康的方向发展。要给予适当的版面,让旧体诗词感受时代的温暖,吸收时代的养料;要进行艺术上的甑别,使旧体诗词真正成为旧体诗词,恢复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;要建立起读者对旧体诗词的信心,让人们知道,今天的人也是可以写好旧体诗词的,旧体诗词也是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。

    旧体诗词传承,是民族的一副重担,需要全民族来承担。我们应当看到,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学阵地对旧体诗词的关注与扶持,创造旧体诗词生动活泼的局面,“不让美好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”,是中国文学的时代要求。

收藏 分享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学得半瓶醋  诗打一缸油

返回列表